读《如何有效阅读》的一些启发

晚上跟老婆在咖啡厅泡着,想着看看关于“读书”的书。受限于手头没有那本经典的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,就从咖啡厅的书架上浏览,发现了一本宣称在日本卖了100+万册的书《如何有效阅读》,遂翻来看。

有几点启发:

1.从“出于兴趣的阅读”到“为了开拓人生的阅读”

本书是写给的是日本读者。因此从日本的大环境来谈起,日本从20世纪的成长社会到进入21世纪变成成熟社会,人们的追求也从对幸福“千篇一律”的时代变成“各不相同”的时代。而每个“各不相同”的人必须自行以社会动向和自己的人生未鉴,确定属于自己的幸福论。

而在成熟社会里,连父母和老师对此都充满未知的世界。因此,为了抓住只属于自己幸福所需要的修养,这只能靠我们自己。作为获得人生食量的手段之一,读书也就成为必要事情。

我对日本了解不多,但我隐约记得有听朋友提起过中国的社会阶段比日本晚几年,所以日本的社会环境很值得参考——就像坐着时光机来看中国。

愚认为,改革开放的30年就是中国在成长社会阶段,这个阶段是高速增长的。而现在的中国,进入后改革开放时期,其实已经步入成熟社会。那参考日本的读者需求,我觉得中国的读者也应该从“出于兴趣的阅读”到”为了开拓人生的阅读“。

读书这件事,现阶段不是要不要的问题,而是不得不的问题。

2.单凭网上的信息只能进行浅显的思考。在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性思考方面,书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东西

书里作者很夸张的谈到今后的社会不再根据身份和权力划分等级的“阶级社会”,而是由“有读书习惯的人”和“没有读书习惯的人”一分为二的“阶层社会”即将到来。其中,他举例到日本人做了一个实验:有读书时间为0小时的4人、0.5小时的1人、2小时的1人,所有人都在网络上对“英语早期教育”这个单词进行检索。

接着,大部分学生都以惊人的速度筛选出了必要的信息,对网上的报道进行“复制与粘贴”并稍加修改,便完成了报告。只有读书时间2小时的学生不一样,他们从网络的报道中找到提到的2本参考文献,然后他们在图书馆借书时还顺道拿了2本好像和课题相关的书。

最终,只利用网络检索的信息写出来的报告的特征是涉题广泛,但是缺少与其对应的逻辑展开内容。因为光是把能收集到的信息凑在一起,是没办法把它们都梳理贯通的。而且整个报告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建议,只有一点点的东西,与其说像建议不如说像感想。

而图书馆及借书的学生的报告是集中于一个主题的。并且通过详读书籍资料,进行逻辑思考,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论点。“读书”,与“属于自己的建议”有着密切关联。

当问及为什么要借书时,学生说道:“如果用网络查资料的话就只能查到关键字关联的信息,相比之下,书里可以找到网络检索不到的东西。”

我觉得这一点把读书的意义界定的太精彩了。在我看来,纸书在它的出版流程之下——作者、编辑、审校等角色的协同配合,用这么重的流程,最大的意义就是用PGC极大的保证了纸书的知识底线——你可以随手打开一本书都会看到一些知识点,但你不敢在互联网随便听信一个人说的话。当然,我承认有些作者、编辑等配合不默契,会让一些烂书依然会面世。但无论如何,书的世界与互联网的世界,知识的质量时完全不在一个量级。

同时,得益于纸书的篇幅要求,往往作者更容易去把一个事物的完整因果脉络谈清楚——这是互联网的140字、1000字、甚至10000字的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。

我虽然未必完全同意单凭网络信息只能进行浅显的思考,但我绝对同意书籍能够带来的深层次的逻辑性思考。

3.读书可以和作者的大脑碎片相连接

作者认为为了更好的让自己的但啊偶咯张,我们需要学习各种各样的事物。但受限于人生有限的时间,自己能够亲身体验的事物终究是有限的。因此,如果能够把他人获得的大脑片段和自己的拼在一起,那么自己的大脑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扩张。而其实很重要的一种方式,就是你可以通过读书和作者的大脑碎片连接在一起。

作者的这个观点实际上和我之前在读古典老师的《跃迁》之后提炼的“联机学习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只不过过去我只谈到我们要去与其他的大脑碰撞交流,以看见我们自己的思维遮蔽性,却忽略了透过书这种媒介还可以连接到一个关键角色——作者的大脑。

记得《思考致富》里有提及一个词叫做智囊团。可我们把这些厉害的大师请回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。但是,我们却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很容易的通过书籍来连接到大师的大脑!是的,读书可以和作者的大脑碎片相连接。

+1.畅销书能畅销自有它的理由

作者很有趣,30岁开始养成了看书的习惯,但并不是很想读畅销书,他会因为这本书不是由我“发现”却非常畅销,而觉得有失颜面。他无法原谅追赶潮流,跟风读书的自己。反倒40岁之后,当读书成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,30岁的要强和好面子心理也没有了,可以自然而然地阅读那些畅销书。

作者认为,读了和别人说话时被提及的书可以让彼此有更多的共同话题。同时,先不管它有怎样的内容。话题性如何,说到底它之所以能在畅销书榜单里名列前茅,一定是有原因的。无论怎么样我们应该抛开成见随性阅读各种书记,因为哪怕是看一本畅销书,都能够读取现代潮流中的“意识碎片”。

我觉得这个事儿蛮有意思,就像前几天我推荐大家一起读《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》。其实报名的人并没有那么火爆,而报名的人里在做了资料搜索后发现这本书跟很多成功学的书有关,从而觉得有点好奇。我知道他的言外之意是,怎么会推荐这种成功学人常推荐的书籍。

就像我曾经说过正确的废话也是正确的话(这句话放在形容AI实在太恰当了),而畅销书必然会有其畅销/长销的理由。可能比读《有钱人比你想的不一样》更有意思的是,为什么这本书可以卖到上千万册。而哪怕这本书真的很烂,你也可以读到——写作如此差劲的书,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去读?这是在无字句之处,可能把到的是时代的脉搏。

不要去评价一本书很烂,当我们读不到价值,很烂的可能是我们自己的学习状态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